《環球時報》歪曲報道「Facebook封號事件」,接著又發表「社評」,這相當罕見。
這是他們誤導國內民眾的宣傳戰?難道他們不明白,facebook被西方媒體窮追猛打,早舉手投降了嗎?
記得2012年獲書業和平獎,我在聖保羅教堂向全德國發表電視直播致辭,《這個帝國必須分裂》,《環球時報》也才用了類似的「報道加社評」——結果在海內外網民中引起長達三周的激烈辯論,幾萬個帖子,幾百篇文章,廣大民眾強烈要求全文刊登我的反動文章,供批判用;官方不予回應,於是大夥兒紛紛翻牆。
看來,《華爾街日報》和《紐約時報》預計不錯,facebook進入中國賺大錢的美夢,由於這一事件的廣泛傳播,終於化作泡影。
和中國政府盼望的相反,老廖我每年都在西方出新書,每年都在西方得文學獎,有相當穩定的讀者群。有相當穩定的文化圈兒。過得很好。這次封號事件,出乎我的意料,但也是一個自由主義作家的日常生活。
我是一根魚刺,卡在facebook。過去,我卡在中國。
咽不下去,就吐出來,我不會自動退出。
以下是《環球時報》社評:
社評:臉譜封中國異見人士的號,有意思
http://opinion.huanqiu.com/editorial/2015-01/5337812.html
中國流亡作家廖亦武在臉譜(facebook)上的帳號日前被該網站「暫時封鎖」,原因是廖上傳了一張其朋友裸奔抗議中國監禁劉曉波的照片。臉譜方面表示該網站禁止裸露內容,封鎖廖的帳號與政治和商業利益無關。廖亦武則表示,他「過去不曾向共產黨低頭,現在也不會向facebook低頭」。
![]() |
轉貼自《環球時報網》 |
廖今年56歲,1989年走上反體制的道路,曾入獄,2011年出走德國,後成為德法各一個著名獎項的獲得者。他是目前在西方最活躍的中國流亡人士之一,因為當年在中國的個人境遇比較曲折,出走又是近年的事,西方輿論對他較為偏愛。
臉譜對廖處以暫時封號,並且警告他如果繼續那樣做將遭永久封號,這讓不少人意外。很多人以為封號只會在中國發生,而熱衷政治的知識份子在西方網站上想上傳什麼就上傳什麼,更何況廖發的裸奔照不是一般的「色情照片」,它說到底是一張「政治照片」。
但臉譜真就這麼做了,出手「夠狠」。包括廖本人在內的一些人認為,這是臉譜CEO紮克伯格為進入中國市場向北京示好的又一舉動,臉譜將這種說法稱為「無稽之談」。關於動機外界和當事者說法不一時,很難下定論,我們不在這裏糾纏。
還是讓我們把客觀事實看得更清楚些。第一,西方網站的言論自由並非毫無邊界,它對自己原則的守護似乎很堅決。第二,廖不僅與中國政府衝突,他的做派西方輿論機構也有受不了的地方,與他和諧相處在哪里看來都是一份「挑戰」。
關於第二點,還值得多說幾句。中國出走海外的異見人士較少有能融入當地社會的,這二十幾年他們當中幾乎沒有出過什麼成功人士。他們大多經歷了從開始時受追捧到逐漸遭到冷落甚至被遺忘的過程,他們彼此很不團結,明爭暗鬥是出了名的,對當地力量支持他們「不夠」還充滿抱怨。這讓人想到,他們當中不少人的偏執大概不僅是政治上的,還有性格和做事態度上的。
陳光誠在國內陷入衝突,到了美國很快與他的贊助者發生齟齬。有瞭解內情的美國人承認,陳不是個「好相處的人」。
儘管中國與德美等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不同,而且對如何應對異見人士既非法又有強烈政治色彩的行為不太熟悉,但換個角度看,那些異見人士無論在中國還是到了國外,都不是現實環境裏的建設性力量。他們是與周圍環境發生衝突概率很高的一類人。
誠然,如何在中國現有體制內化解異見人士的問題,這是值得繼續探討的。他們的價值觀很難改變,但他們對中國法律的認識和態度或許有發生變化的空間。這需要當局對法律紅線的明確堅守,也需要輿論態度的鮮明。如果這樣的環境能夠真正形成並且保持穩定,約束力就會更加強大,異見人士就可能放棄一些幻想。這對社會及對他們本人都好。此外,異見人士在海外所遭遇的挫折,或許也能對內部的異見人士構成一定啟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